在中国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绘画传统孕育出的不朽之作,可谓灿若繁星。
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和长期形成的审美观念是分不开的。它不仅与中国的文学、书法、音乐等文化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渗透着中国的儒、道、释各家的哲学思想与人文观念,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方式揭示着深刻的人性,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及自然的感悟,对社会和生命的态度,对美与永恒的追求,都在中国画中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视觉形式中得到了显化。可以说,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中华民族心理意识形态的结晶。
正因为中国画凝结着民族与时代的心态,积淀着民族精神多元化的文化内蕴,对它的欣赏、理解以及慧悟,其现实意义已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和艺术欣赏的领域。山东美术出版社推出由王伯敏主编,洪再新任副主编的大型画集《名家点评大师佳作·中国画》,其着眼点也正是基于此。
《名家点评大师佳作·中国画》一书,汇集了以西汉《?候妻墓帛画》为始,直至当代已得到公认的大师佳作126幅,由22位专家学者予以评说,作品既富,立论又精。既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名画汇集而失之于评说,鉴赏辞典类虽有点评,但缺乏高质量的、清晰的作品图片与之相对应的模式;又避免了一人点评知识与观点的局限。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于名画的点评,更重于发掘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将历代名画与艺术现象、作品流派、技巧特色、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画家所处的环境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为读者理解传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纵观古人对中国画的品评,无不立足于对绘画精神性的提倡与重视。所谓品评,也是先贤们反思自身价值的直接产物。但是,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同时代对本土文化的独特认知关系的理解,体现出不同时代的思维特点、时空风貌与审美时尚,它体现了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导致的认知过程的独特性。
对传统绘画的认识,首先在于正视传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正是这种层次性与多样性构成了中国绘画认识与实践发展的主要环节和内在特质,如何科学地、辩证地分析传统绘画的层次性与多样性所包含的精华与糟粕,进而加以改造、转换和利用,所谓“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绘画的历史,正是以传统绘画作为依托和根据,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达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共识的基础上,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精神载体,才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只有对传统真正的理解,才有可能真正超越传统、突破传统。《名家点评大师佳作·中国画》的策划者与编辑们,立足于此,不怕出版的重复,取精用弘,不仅表现出了当代出版家的睿智,而且从提高全民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更是一种高屋建瓴之举。
该书中的点评,风致各异,引人入胜。特别是文中对于技法师承以及意境创造等深层次的发掘,对于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美术研究的读者来说,则更有吸引力,读来常有“顿悟”之感。例如对唐代孙位的作品《高逸图》的点评中讲到:
“《高逸图》人物衣饰线条循环联绵略带方折,可以看出它与顾恺之画派的渊源关系。另外,图中作为背景的太湖石的画法尤应注意,其纯用水墨,皴染皆备,唐人的水墨画现已绝无流传,所能窥见一斑的只是本图湖石以及今藏日本大孤美术馆梁令瓒《五皇二十八宿神形图》中的山石,所以,唐代水墨画的形式与风貌只有这几块墨石透露了一点信息。实际上,北宋山水画的一些皴法也能从这里找到它们的渊源。”
此类解读在此书中不胜枚举,而且写得史料翔实,脉络清晰,自然畅达如行云流水;从传统的内部找到了一个体认名画魅力和对传统再认识的新视角,足以起到解惑释疑,以史为鉴,昭示来者的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形式载体的中国名画,不仅属于全人类和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和未来。《名家点评大师佳作·中国画》一书的出版,对于人们重新认识传统,重新解读传统,以及超越传统,必将起到它不可或缺的作用。